在北宋歷史上,澶州之盟是一個大事件。
通過澶淵之盟,宋與遼締結和約,結束了兩國間長期的戰爭狀態,給雙方帶來了百餘年的和平。
在論敘澶淵之盟功臣的時候,人們總是首先會想起名相寇準、王旦等文臣的名字,而武將卻很少被人提及。澶淵之盟
如此重大事件,若沒有武將的參與豈能成功?
事實上,武將在澶淵之盟的所起的作用是文臣無法替代的,尤其是武將高瓊起了關鍵作用。
《宋史》評價道:
真宗澶淵之役,高瓊之功亦盛矣!
若以功績論,澶淵之盟,寇準是首功,高瓊則居其次。
在澶淵之盟前,高瓊的職務是殿前都指揮使,這是北宋禁軍最高統帥之一。高瓊
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年)秋,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,一路勢如破竹,深入北宋腹地。
起初面對契丹入侵,宋真宗表現很得體,準備親征抗敵。
九月,上謂輔臣曰:「累得邊奏,契丹已謀南侵。朕當親征決勝,卿等共議,何時可以進發?」
宰執大臣們通過討論決定真宗「駐蹕澶淵」,但是在具體時間上沒有達成一致。
畢士安曰:「陛下已命將出師,委任責成可也。必若戎輅親行,宜且駐蹕澶淵。」
寇準曰:「大兵在外,須勞聖駕暫駐澶淵。迸發之期,不可稽緩。」
可以說親征已成定論,只是時間上朝堂沒有達成共識。
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戰爭形勢極度惡化。
既而契丹圍瀛州,直犯貝、魏,中外震駭。
戰爭形勢變得對北宋極為不利,在這種情況下,宋真宗對親征的態度也發生動搖。而朝堂大臣也出現了分化,王欽若等人力主遷都,這更使得宋真宗搖擺不定。
形勢危急,寇準奏請真宗按原定計劃即刻「幸澶州」。寇準
最終在寇準的力勸下,宋真宗決定北上親征,前往澶州。
身為禁軍統帥,高瓊自然一同前行。
十一月底,宋真宗一行從開封出發,兩日後駐蹕韋城。
主和派大臣再次提出遷都建議,「群臣復有以金陵之謀告帝宜且避其鋒者,帝意稍惑」。宋真宗再度發生動搖,身邊的太監也鼓動真宗回京。
內人謂帝曰:「群臣輩欲將官家何之?何不速還京師!」宋真宗
宋真宗動搖,召寇準問話。
准曰:「群臣怯懦無知,不異於鄉老婦人之言。今敵騎迫近,四方危心,陛下惟可進尺,不可退寸。河北諸軍日夜望鑾輿至,士氣當百倍。若回輦數步,則萬眾瓦解,敵乘其後,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!」
儘管寇準慷慨陳詞,但是宋真宗還是猶豫不決,「帝意未決」。
從始至終,宋真宗都在擔心前往澶州是否安全,這一戰能否取勝。
寇準畢竟是文臣,不通軍事,他的說辭無法消除真宗的疑慮。
這時候同樣主戰的大將高瓊出場了。高瓊
准出,遇殿前都指揮使高瓊,謂曰:「太尉受國恩,何以報?」對曰:「瓊武人,願效死」。
於是寇準便帶著高瓊再度去見宋真宗,陳說利害。
准復入對,瓊隨立庭下,准曰:「陛下不以臣言為然,試問瓊。」遂申前議,詞氣慷慨。瓊仰奏曰:「寇準言是。」且曰:「隨駕軍士父母妻子盡在京師,必不肯棄而南行,中道即亡去耳。願陛下亟幸澶州,臣等效死,契丹不難破。」
高瓊是軍伍宿將,精通軍事,更是禁軍統帥,負責真宗安全,他的話自然比寇準這樣的文臣有分量。
高瓊的一番話最終使得宋真宗打消了疑慮,「帝意遂決」。
在宋真宗親征半道動搖之際,高瓊打消真宗疑慮,促成真宗抵達澶州,這是高瓊在澶淵之盟中的第一個貢獻。
十一月丙子,宋真宗一行到達澶州南城。
是日,駐南城,以驛舍為行宮,將止焉。
澶州是一座特別的城池,被黃河隔絕為南北城,中間由浮橋連接。
宋真宗還是擔心安全,不想過河去北城,因為那裡是和契丹交戰的第一線。
一些大臣也不想太冒險,「及至南城,契丹兵方盛,眾請駐蹕以覘軍勢。」
寇準固請幸北城,曰:「陛下不過河,則人心益危,敵氣未懾,非所以取威決勝也。且王超領勁兵屯中山以扼其吭,李繼隆、石保吉分大陣以扼其左右肘,四方征鎮赴援者日至,又何疑而不往?」寇準像
同為主戰的高瓊也固請真宗幸北城。
司馬光《涑水記聞》記載道:
上在澶淵南城,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固請幸河北,曰:「陛下不幸北城,北城百姓如喪考妣。」
宋代的文臣是向來看不起武將的,何況「瓊不識字」,大老粗一個。
高瓊再三請真宗前往北城惹惱了不想去北城冒險的一眾大臣。
高瓊亦固以請,馮拯在旁呵之。
馮拯在旁呵之曰:「高瓊何得無禮!
這下可激怒了高瓊。
瓊怒曰:「君以文章致位兩府,今敵騎充斥如此,猶責瓊無禮,君何不賦一詩退敵邪?」
史書沒有記載被高瓊怒罵的馮拯是何表情。
不過高瓊罵的痛快,罵出一眾禁軍的心聲,更罵出大宋武將的心聲。
高瓊也懶得和馮拯浪費口水,罵完之後,便「即麾衛士進輦扣陛,上遂幸北城」。
高瓊幾乎是強行讓禁軍衛士用輦把真宗抬往北城的,大臣見狀只有隨行而去。
司馬光的《涑水記聞》則描寫了更多的細節:
上乃幸北城,至浮橋,猶駐輦未進,瓊以所執楇築輦夫背,曰:「何不亟行!今已至此,尚何疑焉?」上乃命進輦。
真宗一行到浮橋的時候,「左右猶躊躇未進」,宋真宗停輦不前,高瓊用楇敲打輦夫說:「何不亟行!今已至此,尚何疑焉?」宋真宗
這話看似是對輦夫說的,其實是說給真宗聽的。
既至,登門樓,張黃龍旗,諸軍皆呼萬歲,聲聞數十里,氣勢百倍。敵相視,益怖駭。
接下來便是宋遼議和,訂立澶淵之盟。
勸真宗幸北城且有實際行動,這是高瓊在澶淵之盟的第二個大貢獻。
在勸真宗御駕親征前往澶州和過河去澶州北城第一線,高瓊和寇準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,而武將出身的高瓊在實際操作上可以給真宗更多的安全感,對真宗的勸說可能起著更大的作用。
後世有人認為寇準立下澶淵之攻還有賴於高瓊的「成全」。
宋高瓊封爵見武功,不識字,而練于軍事,嘗替寇準成澶淵之功。
自此後,宋真宗深念高瓊之功,倍加信任。
他日,上命寇準召瓊詣中書,戒之曰:「卿本武臣,勿強學儒士作經書語也。」
宋真宗卻大字不識一個的高瓊保留武臣的純真,不要學儒生文縐縐的,說話引經據典。
若說寇準立下了澶淵首功,那麼從澶淵之功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高瓊了。高瓊像
高瓊因澶淵之功,帶動了整個高氏家族在北宋政壇的崛起。
高氏之興,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。
高瓊深受器重,其子高繼勛也屢有戰功。高家不但與開國元勛曹彬家族聯姻,更是與皇室聯姻。
高瓊的孫女為宋仁宗皇后,曾孫女為宋英宗皇后。
高家地位顯赫無比,在兩宋長盛不衰。高家在《宋史》有傳記便有11人,更有無數高氏後世子弟受蔭補為官,受益無窮。
可能後人提起高瓊,多會認為是因為他孫女曾孫女貴為皇后、太后,帶動高家發達,也帶動了高瓊的顯貴。
這固然有一定的因素,但是高瓊自身是憑藉戰功成為禁軍大將,更因為澶淵之功鞏固了自己在皇家心中的地位。
兩宋重文輕武,提到澶淵之盟我們總是想到寇準等文臣的作用,但是也不能忽視高瓊等武將的作用。
無論寇準等文臣,還是高瓊等武將,他們都應該是留名青史的傑出人物。
武將高瓊:澶淵之盟功勞不亞於寇準,帶動高家在兩宋長盛不衰
在北宋歷史上,澶州之盟是一個大事件。
通過澶淵之盟,宋與遼締結和約,結束了兩國間長期的戰爭狀態,給雙方帶來了百餘年的和平。
在論敘澶淵之盟功臣的時候,人們總是首先會想起名相寇準、王旦等文臣的名字,而武將卻很少被人提及。
澶淵之盟
如此重大事件,若沒有武將的參與豈能成功?
事實上,武將在澶淵之盟的所起的作用是文臣無法替代的,尤其是武將高瓊起了關鍵作用。
《宋史》評價道:
真宗澶淵之役,高瓊之功亦盛矣!
若以功績論,澶淵之盟,寇準是首功,高瓊則居其次。
在澶淵之盟前,高瓊的職務是殿前都指揮使,這是北宋禁軍最高統帥之一。
高瓊
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年)秋,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,一路勢如破竹,深入北宋腹地。
起初面對契丹入侵,宋真宗表現很得體,準備親征抗敵。
九月,上謂輔臣曰:「累得邊奏,契丹已謀南侵。朕當親征決勝,卿等共議,何時可以進發?」
宰執大臣們通過討論決定真宗「駐蹕澶淵」,但是在具體時間上沒有達成一致。
畢士安曰:「陛下已命將出師,委任責成可也。必若戎輅親行,宜且駐蹕澶淵。」
寇準曰:「大兵在外,須勞聖駕暫駐澶淵。迸發之期,不可稽緩。」
可以說親征已成定論,只是時間上朝堂沒有達成共識。
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戰爭形勢極度惡化。
既而契丹圍瀛州,直犯貝、魏,中外震駭。
戰爭形勢變得對北宋極為不利,在這種情況下,宋真宗對親征的態度也發生動搖。而朝堂大臣也出現了分化,王欽若等人力主遷都,這更使得宋真宗搖擺不定。
形勢危急,寇準奏請真宗按原定計劃即刻「幸澶州」。
寇準
最終在寇準的力勸下,宋真宗決定北上親征,前往澶州。
身為禁軍統帥,高瓊自然一同前行。
十一月底,宋真宗一行從開封出發,兩日後駐蹕韋城。
主和派大臣再次提出遷都建議,「群臣復有以金陵之謀告帝宜且避其鋒者,帝意稍惑」。宋真宗再度發生動搖,身邊的太監也鼓動真宗回京。
內人謂帝曰:「群臣輩欲將官家何之?何不速還京師!」
宋真宗
宋真宗動搖,召寇準問話。
准曰:「群臣怯懦無知,不異於鄉老婦人之言。今敵騎迫近,四方危心,陛下惟可進尺,不可退寸。河北諸軍日夜望鑾輿至,士氣當百倍。若回輦數步,則萬眾瓦解,敵乘其後,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!」
儘管寇準慷慨陳詞,但是宋真宗還是猶豫不決,「帝意未決」。
從始至終,宋真宗都在擔心前往澶州是否安全,這一戰能否取勝。
寇準畢竟是文臣,不通軍事,他的說辭無法消除真宗的疑慮。
這時候同樣主戰的大將高瓊出場了。
高瓊
准出,遇殿前都指揮使高瓊,謂曰:「太尉受國恩,何以報?」對曰:「瓊武人,願效死」。
於是寇準便帶著高瓊再度去見宋真宗,陳說利害。
准復入對,瓊隨立庭下,准曰:「陛下不以臣言為然,試問瓊。」遂申前議,詞氣慷慨。瓊仰奏曰:「寇準言是。」且曰:「隨駕軍士父母妻子盡在京師,必不肯棄而南行,中道即亡去耳。願陛下亟幸澶州,臣等效死,契丹不難破。」
高瓊是軍伍宿將,精通軍事,更是禁軍統帥,負責真宗安全,他的話自然比寇準這樣的文臣有分量。
高瓊的一番話最終使得宋真宗打消了疑慮,「帝意遂決」。
在宋真宗親征半道動搖之際,高瓊打消真宗疑慮,促成真宗抵達澶州,這是高瓊在澶淵之盟中的第一個貢獻。
十一月丙子,宋真宗一行到達澶州南城。
是日,駐南城,以驛舍為行宮,將止焉。
澶州是一座特別的城池,被黃河隔絕為南北城,中間由浮橋連接。
宋真宗還是擔心安全,不想過河去北城,因為那裡是和契丹交戰的第一線。
一些大臣也不想太冒險,「及至南城,契丹兵方盛,眾請駐蹕以覘軍勢。」
寇準固請幸北城,曰:「陛下不過河,則人心益危,敵氣未懾,非所以取威決勝也。且王超領勁兵屯中山以扼其吭,李繼隆、石保吉分大陣以扼其左右肘,四方征鎮赴援者日至,又何疑而不往?」
寇準像
同為主戰的高瓊也固請真宗幸北城。
司馬光《涑水記聞》記載道:
上在澶淵南城,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固請幸河北,曰:「陛下不幸北城,北城百姓如喪考妣。」
宋代的文臣是向來看不起武將的,何況「瓊不識字」,大老粗一個。
高瓊再三請真宗前往北城惹惱了不想去北城冒險的一眾大臣。
高瓊亦固以請,馮拯在旁呵之。
馮拯在旁呵之曰:「高瓊何得無禮!
這下可激怒了高瓊。
瓊怒曰:「君以文章致位兩府,今敵騎充斥如此,猶責瓊無禮,君何不賦一詩退敵邪?」
史書沒有記載被高瓊怒罵的馮拯是何表情。
不過高瓊罵的痛快,罵出一眾禁軍的心聲,更罵出大宋武將的心聲。
高瓊也懶得和馮拯浪費口水,罵完之後,便「即麾衛士進輦扣陛,上遂幸北城」。
高瓊幾乎是強行讓禁軍衛士用輦把真宗抬往北城的,大臣見狀只有隨行而去。
司馬光的《涑水記聞》則描寫了更多的細節:
上乃幸北城,至浮橋,猶駐輦未進,瓊以所執楇築輦夫背,曰:「何不亟行!今已至此,尚何疑焉?」上乃命進輦。
真宗一行到浮橋的時候,「左右猶躊躇未進」,宋真宗停輦不前,高瓊用楇敲打輦夫說:「何不亟行!今已至此,尚何疑焉?」
宋真宗
這話看似是對輦夫說的,其實是說給真宗聽的。
既至,登門樓,張黃龍旗,諸軍皆呼萬歲,聲聞數十里,氣勢百倍。敵相視,益怖駭。
接下來便是宋遼議和,訂立澶淵之盟。
勸真宗幸北城且有實際行動,這是高瓊在澶淵之盟的第二個大貢獻。
在勸真宗御駕親征前往澶州和過河去澶州北城第一線,高瓊和寇準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,而武將出身的高瓊在實際操作上可以給真宗更多的安全感,對真宗的勸說可能起著更大的作用。
後世有人認為寇準立下澶淵之攻還有賴於高瓊的「成全」。
宋高瓊封爵見武功,不識字,而練于軍事,嘗替寇準成澶淵之功。
自此後,宋真宗深念高瓊之功,倍加信任。
他日,上命寇準召瓊詣中書,戒之曰:「卿本武臣,勿強學儒士作經書語也。」
宋真宗卻大字不識一個的高瓊保留武臣的純真,不要學儒生文縐縐的,說話引經據典。
若說寇準立下了澶淵首功,那麼從澶淵之功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高瓊了。
高瓊像
高瓊因澶淵之功,帶動了整個高氏家族在北宋政壇的崛起。
高氏之興,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。
高瓊深受器重,其子高繼勛也屢有戰功。高家不但與開國元勛曹彬家族聯姻,更是與皇室聯姻。
高瓊的孫女為宋仁宗皇后,曾孫女為宋英宗皇后。
高家地位顯赫無比,在兩宋長盛不衰。高家在《宋史》有傳記便有11人,更有無數高氏後世子弟受蔭補為官,受益無窮。
可能後人提起高瓊,多會認為是因為他孫女曾孫女貴為皇后、太后,帶動高家發達,也帶動了高瓊的顯貴。
這固然有一定的因素,但是高瓊自身是憑藉戰功成為禁軍大將,更因為澶淵之功鞏固了自己在皇家心中的地位。
兩宋重文輕武,提到澶淵之盟我們總是想到寇準等文臣的作用,但是也不能忽視高瓊等武將的作用。
無論寇準等文臣,還是高瓊等武將,他們都應該是留名青史的傑出人物。